如何教?如何学?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教师们一直需要思考的问题。当前,教学环境、学生特质和社会需求不断变化,教与学正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亟待调整和优化教学范式,以适应学生成长成才需要。针对华体(中国)艺术实践和理论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如何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加强师与生、教与学之间的“信号”连接,营造活跃饱满的课堂氛围,推进教风学风建设,保障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深入落实“新财经战略”,打造“高MAQ”型艺术类“浙财金生”,需要更多专业教师建言献策,群策群力。值此学期末,正是总结和优化的好时机,6月4日,华体(中国)特举办“新财经战略”人才培养沙龙活动。
活动上,毛宁副院长(主持工作)介绍了学校教学相关的新政策和要求,校“第二届教学新秀奖”获得者张晓晨老师分享了教学经验,教学督导陈雅群、张滨两位老师介绍了教学督察情况。随后,各位参会老师进行了自由交流。
在沙龙活动中,教师们就此次活动主题和教学现状进行了真诚的交流和探讨,提出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可以进一步调整优化的具体方案,为华体(中国)培养“高MAQ”型艺术类“浙财金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真知灼见,使其逐渐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
教师发言概要
张晓晨老师:
作为我校“第二届教学新秀奖”获得者,我感到非常荣幸。之所以能获得学校对我十余年教学工作的肯定,我认为除了专业能力外,真诚教学是关键,对每一门课、每一堂课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都有非常用心的思考。我的摄影课堂没有枯燥的大道理,但应是激情洋溢,引人入胜的,用温暖有力的图片,独特的见解和方式,让学生从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教学案例中感悟良多,如已实践过的学生沉浸式临摹经典画作的教学案例:“书女”“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生动有趣,体验感强,而且临摹原型的教学方式是学生从眼高手低发展为眼高手高的有效途径。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更注重育人的情感培养,强调将摄影理论、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凝练出个人教学特色。
在教学改革方面,我认为应让学生真正学会用眼睛观察,用图像表达,逐步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德育思想与行动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之余,应当“打擂台”“走出去”,了解所学的知识如何被市场运用,如以“青年拍青年”的方式,用青年人的视角讲述“新时代杭州青年人”的故事,用青春的方式向海内外传播“中国式现代化”在杭州这座“窗口城市”里的具体实践等。
陈雅群老师:
担任教学督导一职对于教学现状颇有感触,目前教学中存在师生节奏不同频的现象。教学工作需要做到两个积极的准备,包括教师与学生各自的积极准备,使得教与学成为双向奔赴的状态。此外,学生请假规范、老师与学生对上课时间的把握、课堂氛围的调节,以及平行班同一门课程的上课进度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寻找合理的解决办法。
张滨老师:
要培养“浙财金生”首先要重视教风学风,但在全校的督察过程中发现老师与学生相处极为“和谐”:老师努力备课,讲得很陶醉,但学生“抬头率”不高,老师未能有效带动课堂气氛。教学中还存在个别同学迟到、不愿坐前排、上课分心等一系列学习态度问题。此外,对于时下的学生管理方式,我们还需进一步讨论是否与大学生(成年人)所需要的管理模式相匹配等问题。
朱伟斌老师:
学生喜爱有情感输出的教师,信任有知识、素养、价值观输出的教师。教学工作自有生命周期,教师需要不断提高和成长。老教师可以增强教学理论研究来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这也是不被年轻教师的热情优势所替代的关键。
朱莉莉老师:
在培养“高MAQ型”学生之前,教师应当先做到“高MAQ”。而且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外界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常深刻。
熊亦冉老师:
在较为枯燥的理论课中,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他们的课后生活,如可适当增加分享看书、看剧心得,以拉近师生距离,以此来了解他们思考问题的切口,并以此不断调整授课策略,让学生切实了解理论学习到底有什么用,从中领悟理论学习的魅力。
于田老师:
教学需要思考三个方面:一是交流。老师与学生常交流可以很好地跨越代沟,如近期举办的选导活动、教师内部交流、师生课外交流等应成为常态化。二是拓宽授课模式。老师也是媒介、桥梁,需要利用好各自的优秀资源,将企业引进来,把项目嵌入课堂,对外合作交流能弥补课堂授课模式单一等不足,可以带给学生更多元的视角。三是打造品牌特色。创立属于自己的品牌,才更利于传播交流。
万如意老师:
教学是每位老师的根本职责。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内省应是教师的日课:教学实践如何进行、需要融入什么、改进和优化什么、可以做怎样的革新等。刚才晓晨老师分享中提到通过视频记录教学状态,这也是在不断寻找自身需要提高的地方,反复打磨教学方式和状态的方法。教育和沟通是一种艺术,与以往相比,时下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在发生变化,通过关注、交流与互动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思考哪种方式是对他们有用的,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严磊老师:
我们需要思考对于学生的管理方式、教学方式是否合理,是适合大学生的方式还是小学生的?如今学生迟到不多,但他们进教室后存在吃早餐、玩手机等情况,没能及时投入学习状态当中。
此外,我们有没有更好的机制导入去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让学习更主动、教学更快乐。
程艺老师:
现在教学中存在老师传授的方法、建议学生难以吸收的现象,老师非常努力将课程的精髓、学习经验传授给学生,但学生不一定能接受老师的想法、学法,二者甚至存在较大差异,我们需要思考教与学衔接的问题,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于此才能更好地与学生交流。
吴巩鹏老师:
真诚相待在与学生相处中非常重要,要多换位思考和交流,以一个朋友的立场和视角去跟学生分享个人的成长经验:比如自己上学时曾走过的弯路和踩过的坑,如何去面对和抉择。这对学生的状态起伏也能感同身受,积极寻找与学生的契合点,引导他们面对不同困难和境遇。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理解到你做到的高度决定着你所学专业的高度,而非受到各门专业本身的限制,能力决定一切,你的努力可能未能及时变现,但一定在某个契机能发挥你所想象不到的作用,不要觉得学习的很多方面无足轻重。此外,教学要抓重点,因材施教,引导学生选择适合或自己感兴趣的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正向多元的价值观分享给学生。
叶盛老师:
生情与学情正在发生改变,经历过前几年疫情的学生可能会对当面沟通有些回避:线上交流很活跃,但线下主动交流较少。老师们在将优质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教学方式也应跟着调整。老师面对各种课程应有不同的定位和教学要求,比如通识课与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和要求明显不同,专业课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而通识课更多是起到播种的作用,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学生。学生对最新的实践类课程很感兴趣,迫切要求参与实践,并通过实践发现自身的不足。此外,学院专业之间应有效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专业交叉融合。
史劼老师:
相较于实践课而言,学生上专业理论课的积极性不高,有时还不如通识类课程的效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点亮”学生的状态,但发现很难“点亮”,那我们得要多思考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比如通过让学生谈感受、写心得的方式来进行互动,以“动手做”取代“汇报”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再就是艺术经纪专业从本质属性上就属于跨学科,短短四年需要掌握的课程门类较多,什么都需要学,但好像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深入,既要、又要、还要,如何处理这其中的关系有一定难度。另外,可以考虑一下,我院阶段性的教学检查是否可以开展。
鲁娜老师:
我们要“点亮”学生,先要想着如何将火点燃,要了解学生的需求:首先,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内驱力。激发学生心中的热情后他们会主动自主学习,教师把握好大致方向。其次,因材施教。有些学生可能因各种原因选择了某个专业,但对专业不一定很有热情,教师要挖掘每一位学生所擅长的领域,根据学生各自的需求因材施教。最后,未雨绸缪。要早点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准备,可以进行项目化的形式进行学习,如竞赛、课题、特色工作室等,采用混合式教学的方式。另外,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可以形成电子课程库,由学生自主学习。
王业老师:
我院还是需要定期开展教学检查工作,展示和检验阶段性的学习成果。此外,学院可根据学生需求开办特色工作室,将专业打通,让各个专业的学生加入选择,并引入校外资源,打开学生的视野,学生走出去做调研,企业走进来丰富教学资源。一些基础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网上完成自主学习。此外,要提高教学效率,应合理简化一些办事流程。
杨一隽老师:
我们要思考课堂互动差背后的原因,学生究竟想要什么。学生的积极性是有办法调动的,比如5月份美术学系举办的讲座“展览的故事:策展工作实践”,到场有60余位艺术经纪方向的学生,现场有7、8位学生主动提问,并形成了13个问题,问答环节持续了一个小时。可以说,讲座后半段变成了小型工作坊对谈的形式,现场氛围相当活跃。所以,我院可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院的定位增设特色工作坊,从教学无缝衔接到工作坊。
王羽老师:
根据学校即将要实施的“项目主任+班主任+辅导员”人才培养管理组织的启示,教学中也可以架构“铁三角”:在“新财经战略”的背景下,打造“铁三角”教学模式,例如组建围绕竞赛创新、科研升学、产教融合工作室,精准地、全方位地服务学生就业、升学、社会实践。各工作室分工明确又不设壁垒。充分发挥各系优势的基础上,打破系与系之间的壁垒,共享资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另外,还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座谈会、研讨会,让学生多跟社会、企业以及往届毕业生沟通交流,对专业有更深入的认识,逐渐树立专业自信。
毛宁副院长(主持工作):
魏江校长在《青年何为?浙财何为?》讲话中提出“高MAQ型”的理念, 具体是指培养具有高情操、高能力、高素质的“完全之人物”。为响应学校“浙财金生”的培养方案,我院特召开教学专项研讨会,集思广益,共谋发展。华体(中国)的教学虽有诸多需要优化提升的方面,但也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如艺术实践类课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互动频繁,课堂氛围活跃等。五月份在杭州图书馆艺术中心展出的“‘城市艺术生活季’毕业设计(创作)作品展”,我院学生独特的作品和自信的分享正是“高MAQ型”的体现。华体(中国)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打造特色课程,凝练每门课程的核心内容,探索交叉融合,深入挖掘艺术的社会服务功能和美育价值。
元国霞老师:
感谢老师们在工作较繁忙的期末阶段还能抽空参加此次教研活动,这也恰好说明老师们对于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在三个余小时的活动中,老师们都是极为真诚地分享真知灼见,互动频繁,真心为学生的成长、学科的优化、学院的发展出谋划策。针对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后续会进行深入研究,形成科学系统且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并有效落实下去,进一步明确华体(中国)在“新财经战略”背景下的发展路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艺术品牌特色。最后,感谢硕士研究生李传月、黄雨菡等同学对此次活动的支持。期待下一次的切磋交流。